“海運難”沖擊旺季出貨!“炒箱倒艙”引爆航運市場,外貿企業(yè)承受巨大壓力
截至8月27日,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與Freightos推出的全球集裝箱貨運指數(Freightos Baltic Index)新數據顯示,中美海運價格短期回落一周后,再次突破2萬美元大關。除了中美航線外,全球集裝箱航運價格從去年12月起逐漸上漲,并于今年4月開啟加速飆升。現在國際航運的市場價格高漲,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黃牛不斷“炒箱”。
航運價格比肩貨值、集裝箱一艙難求,在國際航運市場上這些痛點已經成了今年老生常談的話題。而在航運市場接近失控的競爭中,也呈現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差別局面。
目前航運市場的觸及天花板的運價以及艙位極度短缺,使外貿企業(yè)和國際貨運代理人不斷承壓。
8月26日,在商務部新聞發(fā)布會上,商務部新聞發(fā)言人高峰指出,每年6-8月是圣誕用品出貨高峰期,但今年考慮到海運滯港風險,海外客戶普遍通過線上看貨和簽單的方式提前下單。部分訂單已較往年提早出運、完成交貨,還有部分訂單由于訂艙困難或運費過高,積壓在國內倉庫,給企業(yè)經營帶來壓力。有外貿企業(yè)表示,由于國際物流價格瘋漲且擁堵不堪,上百萬棵圣誕樹無法及時出發(fā)前往海外,年出口額約1.5億元人民幣的企業(yè),不得不耗費200萬元,專門租1萬平方米的倉庫用于堆放圣誕樹。需要注意的是,往年要到5月底才能接完一整年的訂單,今年提前到了3月。工作人員分析,客戶今年下單早的原因,除了去年因疫情而處于觀望狀態(tài)的訂單在今年集中釋放,還因為國際物流的供應緊張讓運費不斷攀升、船運周期拉長,作為時效性強的商品,客戶認為必須提前下單、越早拿到貨越保險。受到海外疫情蔓延的影響,碼頭工人短缺、碼頭擁堵、停航情況時有發(fā)生,船舶的周轉效率下降,持續(xù)出現艙位緊缺、一箱難求的局面。8月20日公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收于4340.18點,繼續(xù)創(chuàng)出歷史新高。
“現在是不敢去隨便猜航運價格會不會降,也不想面對明天會不會漲,已經是麻木狀態(tài)了。”廣西一位從業(yè)超過十年的貨運代理人楊先生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。在全球熱門航線中,澎湃新聞記者查詢Freightos Baltic Index發(fā)現,截至8月27日新數據,此前高漲的中國/東南亞至北美東海岸的海運價格從8月初每FEU(40英尺標準集裝箱)20636美元高位回落一周后,再次回歸2萬美元大關,目前價格為每FEU20057美元,比上周增長5%。而中國/東南亞至北美西海岸航線運價回落后也持續(xù)上漲,運價為每FEU18425美元,比上周增長5%。
中美航線運價雖有短期回落,但與去年8月3000多美元一箱的價格相比已經翻了五六倍左右。中國至北歐、地中海的航線運價也從去年12月起開始上漲,今年4月初小幅回落后再次高漲。截至8月27日,中國至北歐航線運價為每FEU13889美元,中國至地中海每FEU12902美元。此外,查詢上海航運交易所官網數據發(fā)現,7月全球主干航線綜合準班率指數為18.90%,同比下降4.44%,這意味著國際航線運力持續(xù)不足。

目前,越南、馬來西亞等部分東南亞國家因疫情原因封城,部分港口禁止作業(yè)。在全球熱門港口中,美國休斯敦、邁阿密、洛杉磯、巴爾的摩港口,歐洲漢堡、鹿特丹港口等堵塞尤其嚴重,導致全球船公司能夠正常周轉的集裝箱船較疫情前大幅減少。對于國際航運市場的高漲,上海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系副教授尹靜波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,“航運市場運價同市場供需以及運輸市場結構有較大關系?!?/strong>在供需端方面,尹靜波分析表示,全球疫情態(tài)勢不穩(wěn)定下,歐美國家的國際零售企業(yè)為保證順利趕上消費旺季,往往提前下訂單以大量囤貨。此外,隨著今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顯著增長,需求上漲也相應帶來集裝箱運輸需求大幅增加。而集裝箱船的航線、班期、運力結構都比較固定,短期運力的增加比較困難,導致在原有船隊規(guī)模水平下集裝箱運力的實際供給降低,個別航線運價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。在集裝箱運輸市場結構方面,尹靜波分析表示,目前全球班輪公司運力CR8(八個很大的企業(yè)占有該相關市場份額)在今年8月達到79.82%,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,運輸價格并非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,航運公司有調控運價的能力。航運運力不足時,一些航運公司就會有提升運價的行為。
航運價格持續(xù)高位浮動,對于航運龍頭企業(yè)而言,是一個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的翻身機會。據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8月27日晚間發(fā)布的半年報顯示,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2.97億元,去年同期凈虧損2.36億元,實現扭虧為盈。除了集裝箱業(yè)務的快速增長外,受航運供需失衡的影響,上半年中集集團新箱箱價大幅提升。報告期內,中集集團集裝箱制造業(yè)務實現營業(yè)收入274.51億元,同比增長224.91%,占整體營業(yè)收入比重zui高,為37.51%。實現凈利潤43.94億元,同比增長1739%。毛利率為24.19%,同比增長13.97%。對比外貿廠家,如今能夠高價搶下集裝箱的,出口訂單往往具備貨值高且需求量大的特點。而那些生產低貨值的傳統工廠,在面對比肩貨值的航運費時只能垂死掙扎,甚至退出市場。業(yè)超過十年的廣西貨代楊先生表示,目前合作的工廠整體接到的出口訂單量是增加的,但廠家真正順利出口的數據并不理想。對于求不到箱子,訂單無法及時出海的工廠,需要和國外客戶談違約金。而一些依據FOB條款無需承擔運費的廠家,則會面臨國外客戶的不斷砍單,廠家仍會受到貨物積壓,不能及時出貨,從而產生倉儲費和人工費上漲等影響。上海一家有外包裝出口業(yè)務的公司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,由于疫情期間國外港口工作人員減少,卸貨延后導致卸貨價格上漲嚴重。一些國外客戶有指定貨代或者有內部渠道等因素,因此交貨期延后對于出口訂單的影響雖然不大,但需要購銷合作雙方花費更多時間進行多重協商。上海貨代謝某表示,像利用亞馬遜等平臺發(fā)貨的電商和微商,可能是由于出海訂單多、對接形式便利等原因,船東代理人與之合作得更多,便擠占掉很多原先傳統外貿工廠需要的集裝箱數量。“就和我合作的傳統外貿廠家來說,今年陸續(xù)關廠的不少。”廣西貨代楊先生還表示,“目前,有些外貿企業(yè)在搶不到箱子的情況下,部分訂單會考慮走一些散貨船。這也導致散貨船的需求不斷增大,其中,中美航線散貨船與集裝箱運價從以前相差2000至3000美元左右,現在只相差500至700美元了。”對于是否能換其他的運輸路線,楊先生表示,海運的貨運量大大高于空運,且海運是對大件重型貨物進行運輸,而空運更適合零配件等小件貨物或是貴重貨物進行運輸。因此,從海運換成空運,對廠家訂單貨物的要求很高。